![]()
10月25日中午,清华大学官方账号发布了纪念视频,解答了前一天不少网友心中的疑惑。视频中,杨振宁先生的弟弟杨振汉出现在殡仪馆休息室。她戴着眼镜,头上长着白发,胸前插着一朵白花。他慢慢地和他的兄弟谈论着过去。这让大家知道,他确实参加了10月24日的送别遗体仪式,但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他没有站在家族队伍中接应仪式。这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于10月18日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103岁。消息传出后,整个社会陷入悲痛之中,很多人通过文字表达了对这位伟大物理学家的缅怀。在杨振宁先生一生工作多年的碧浪处,清华大学很快在他工作的大楼里设立了记忆室。它将向公众开放10月18日起,共计7天。 7天来,纪念室门口的队伍一直没有停过。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年轻的学生,都想来捎自己的丈夫一程。每天排队的队伍可能长达数百米。大家手捧鲜花,静静等待。轮到她们的时候,她们走进房间,对着丈夫的遗像深深鞠了一躬,放下花束,然后悄悄离开。整个过程安静而庄严。 10月24日上午,杨振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清晨,殡仪馆外站满了人,有他的同事、学生,还有很多只听过他故事的普通人。大家都心甘情愿地排成一长队,一直排到目光所及之处。什么都没有组织,但组织得很好。等待时,工作人员给每个人发了一本杨先生的小册子上面印着振宁的生平事迹。有些人读着读着,默默地擦着泪水。上午八点左右,告别仪式正式开始,队伍有序行走。灵堂内的装饰后来被媒体和清华大学曝光,看起来特别庄严。正面正中悬挂着杨振宁先生的遗像。照片正面,杨先生的遗体覆盖着国旗,安息在鲜花和柏树之中。上述殡葬官员对他表现出崇高的敬意。照片前放着一篮鲜花,是她的丈夫翁帆和孩子杨光宇、杨宥利赠送的。花篮上的丝带上写着“我们会永远想念你”,让人心情愉悦。送葬者的右侧站着一排家属,以翁帆为首。她穿着黑色衣服,头发上插着白色的花朵。他的脸色非常苍白,眼睛肿得像水泡一样。疯子。显然他前一天晚上没有睡觉,而且很伤心。站在他身边的是他的女儿杨又莉。这位医生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可不是普通的医生。毕业后,他加入了无国界医生组织,前往叙利亚和南苏德等危险地区。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时,他率队进入隔离区救人。他能用七种语言与患者流利交流。家中排行第五的是次子杨光裕。他早年主修化学,并一路拿到博士学位。他还在大学任教。后来他学习了企业管理,搬到华尔街从事金融工作,甚至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他想利用自己的财务技能帮助技术取得成功。果子掉到了地上。杨光宇身后站着不少青年。从年龄来看,大部分都是严先生克振宁的孙子。他们都神色凝重。队伍中站的第三个人是谭富云。他是Y的妻子,也就是振汉和杨振宁的嫂子。当时,不少网友查看直播和照片,发现只有谭富云在,没有看到杨振汉,纷纷疑惑“我哥怎么没来?”毕竟,在哥哥的告别仪式上,除非别无选择,否则我一定会参加告别仪式。直到10月25日视频曝光,大家的疑惑才得到解答。视频中,杨振汉回忆起2015年发生的事情,当时他在清华园哥哥的“归根居”里住了8天。 “归根居”是杨振宁先生2003年回到清华大学后居住的地方,距离其父亲杨五之曾经工作的科学馆办公室步行仅十分钟,也是他年轻时居住的地方。在那八天里,他的弟弟告诉他很多他心里的事情。他记忆最深的是1971年发生的事情。1971年,中美关系刚刚开始缓和,杨振宁先生是第一位回国的外国学者,他的回国被认为是一次“破冰之旅”。他看到了新中国的巨大变化,后来写下了《黎明集》。杨振汉说,他的哥哥当时告诉他,“中国真正看到了曙光”。不过,我弟弟也注册了。他叹了口气说:“我现在老了,不能再写书了,但我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人写这本书。”再写一本书记录新中国的变迁是我丈夫的心愿,但在邪恶之中,可惜他的年龄不允许,只能寄托于后人。视频中除了杨振汉之外,还有杨先生的多名亲友和同事。中国科学院院士于鲁表示,他特别钦佩杨振宁知识和性格。他会向妻子学习,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一切。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朱邦芬教授发出惋惜之声,表示失去这样一位睿智的大师真是可惜。他为清华大学培养了许多人才,他的离开是清华大学的巨大损失。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甘子钊教授与杨振宁先生相识已有50多年。她记得1971年丈夫回国时,她就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指导。在他眼里,他一生始终关心的是科学,关心的是祖国。最令人感动的是杨振宁先生的最后一位博士生翟慧。他说,他的导师是一位纯粹的科学家,一位坚定的爱国者。人类虽然消失了,但留下来的科学研究成果将继续造福子孙后代,并激发人们的热情。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科研精神和爱国精神将继续影响他们。杨振宁先生一生是一位传奇人物。 7岁时随父亲考入清华大学。他说他想在12岁时获得诺贝尔奖。后来他居然凭借“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还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理论”,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 2003年回到清华大学后,82岁的老人仍然坚持教新生。两堂课持续了45分钟。他从来不叫学生的名字。学生们不得不直接去洗手间。他还帮助清华大学建立了高等研究院,搭建了中美科学家交流的桥梁。就连历史学家许卓云都也称赞他“老而不衰,睿而不专”。现在我丈夫走了,人们排队去看他、哀悼的鲜花、亲友的回忆,都包含着大家对他的敬意。他留下的不仅仅是改变物理学的理论,还有永远对祖国的忠诚。这位恩师爷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